隨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賽程過半,冬奧吉祥物冰墩墩已持續成為互聯網上的“頂流”。憨態可掬的冰墩墩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的溫暖與友好。從冬奧會開幕式當晚開始,冰墩墩的熱度就一直在上升,許多周邊產品“秒空”,銷量最高的一款冰墩墩、雪容融手辦玩具擺件已經脫銷……一時形成了全社會關注的“冰墩墩現象”。
奧運會吉祥物自問世以來,以其富有活力的獨特形象,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傳達當屆奧運會的舉辦理念以及主辦城市的歷史文化審美和人文精神,成為在大眾中推廣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載體。
作為現代奧運會商業開發的里程碑,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在吉祥物的商業價值開發中探索出了一條新思路,洛杉磯組委會通過對吉祥物山姆鷹等特許周邊產品的售賣,最終實現盈利2.37億美元,將吉祥物的特許商品授權市場開發力度引領到第一個高度。
2000年悉尼奧運會,吉祥物澳莉、塞德和米利帶來了2.13億美元的特許商品收入,創造了當時的奧運會特許商品收入紀錄。
2004年雅典奧運會,吉祥物雅典娜和費沃斯,為整場賽事帶來2.01億美元的收入。
2008年北京奧運會,總收入人民幣達213.63億元并實現盈利約11億元,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能夠實現盈利的奧運會之一,作為吉祥物的五個福娃在其中也貢獻了巨大力量。
縱觀歷屆奧運會的市場開發,可以看到:奧運吉祥物的收入固然無法與奧運會贊助商體系的招商收入相提并論,但它的特殊之處在于,作為奧運特許經營計劃的核心產品和主要載體,奧運吉祥物不僅可以單獨授予特許經營商,而且還可以作為一項回饋贊助商的權益,打包在贊助商權益中,允許高級別的贊助商可以生產相關周邊產品,實現奧組委與贊助商在商業開發、市場收益上的共同獲益。
隨著奧運會吉祥物背后隱藏的商業價值不斷開發、挖掘,近年的奧運吉祥物設計,經濟價值已成為重要考慮因素。
北京冬奧會吉祥物設計團隊負責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曹雪曾在采訪中表示,冰墩墩的走俏,無疑是一個產品在商業上的成功。“熊貓這一文化元素本身,怎么樣把它變成讓人喜愛的熊貓就是好故事的開始,終極的表現就是商業性。好賣是硬道理,只有商業上取得成功才能將吉祥物的文化性和藝術性表達和體現出來。”(轉自2月14日《中國體育報》07版 作者:張小可/文 丁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