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臺滑雪、北歐兩項在冬奧會的歷史相當悠久,都是自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便成為正式比賽項目,隨著冬奧會一起走過了將近百年歷程,設項、規則、賽制等細節都隨著項目發展經歷了數次變遷,而北京冬奧會又為它們在冬奧會上的歷史寫下新的一頁。
跳臺滑雪:歐洲涌現“新勢力” 日本打破多年壟斷
跳臺滑雪在北京冬奧會上共設立5個小項,除過去已有的女子個人標準臺、男子個人大跳臺、男子個人標準臺、男子團體4個小項外,北京冬奧會上還新增了混合團體這一小項。這也成為目前為止跳臺滑雪設項最多的一屆冬奧會。
跳臺滑雪項目起源于挪威,早期在北歐地區開展較好,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一項目在中歐地區逐漸發展起來,尤其在近幾屆冬奧會上,來自德國、奧地利、瑞士、波蘭等地的選手表現較為出眾。然而北京冬奧會上,來自斯洛文尼亞的“新勢力”成為最大贏家。
斯洛文尼亞隊是北京冬奧會上跳臺滑雪項目中獲得獎牌最多的隊伍,共摘得2金1銀1銅,隊伍在女子個人項目上的表現最令人印象深刻,隊中4名選手全部進入前十名,其中3人進入前5名,而兩個男子個人項目中雖然沒有斬獲,但在男子團體中摘得一枚銀牌,這足以說明他們已經具備了堅實且均衡的人才厚度,在混合團體比賽中摘冠也是意料之中了。在過去幾屆冬奧會上,斯洛文尼亞隊也曾有獎牌入賬,但在本屆冬奧會上的成績堪稱一次全方位的“爆發”。他們隊內新老運動員較為均衡,后備人才充沛,在未能入選冬奧會陣容的選手中也有許多具備不俗實力。
除了這支歐洲“新勢力”隊伍外,日本作為目前歐洲之外唯一一個開展跳臺滑雪較好的國家也有不錯的成績。小林陵侑一人摘得1金1銀2枚獎牌,其中男子個人標準臺的金牌更是打破了這一小項上歐洲選手長達50年的壟斷,但除小林陵侑外,其余日本選手的實力距離競爭領獎臺還有一定差距。
相對于這兩支隊伍的表現,德國和挪威兩支跳臺滑雪傳統強隊受到了一定沖擊,德國隊僅獲得1銀2銅,挪威隊雖摘得1枚男子個人大跳臺金牌,但再無其他獎牌入賬。相較于平昌冬奧會,兩隊成績均出現了大幅度下滑。而在平昌遭遇低谷的奧地利隊則“觸底反彈”,盡管具備爭金實力的女子小將瑪麗塔·克拉默缺席北京冬奧會,但4名男子選手的優秀表現令他們摘得男子團體項目金牌和男子個人標準臺銀牌。隊中36歲的費特納也成為獲得冬奧會跳臺滑雪項目金牌的最年長選手。
跳臺滑雪運動員職業壽命較長,只要避免身體出現較大傷病,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競爭力。曾8次參加冬奧會的日本名將葛西紀明和累計獲得4塊金牌的瑞士傳奇名將西蒙·阿曼都是絕佳例子,后者也在北京冬奧會上有出色表現?,F今,斯洛文尼亞這支“新勢力”的加入和日本選手的“突圍”,或許意味著跳臺滑雪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北歐兩項:挪威德國連續“壟斷”三屆奧運金牌
相比跳臺滑雪,北歐兩項的發展格局則趨于穩定,參與領獎臺競爭的隊伍在近三屆冬奧會上都沒有變化。
北歐兩項由跳臺滑雪和越野滑雪兩個項目組成,選手需要在兩個項目上都具備一定實力才有競爭獎牌的機會,這也是難度最大的雪上項目之一。北歐兩項在北京冬奧會上共設置3個小項,9枚獎牌分別被4個國家的運動員獲得,其中挪威隊成績最佳共摘得2金2銀,德國隊奪得1金1銀,日本隊獲得2枚銅牌,奧地利也有1枚銅牌入賬。這4支隊伍也是現今北歐兩項實力最強的隊伍,且這一格局已經維持了較長時間,從2014年索契冬奧會開始,冬奧會北歐兩項的獎牌獲得者均來自這4支隊伍,其中的金牌更是被德國和挪威隊長期“壟斷”。
挪威隊在這一項目上有悠久歷史,具備優秀的人才儲備和完善的梯隊建設。尤其在本屆冬奧會上,挪威隊王牌選手亞爾·芒努斯·里貝因健康原因僅參與了一場比賽,且僅獲得第8名。但隊中老將約根·格拉巴克在關鍵時刻憑借自身豐富的參賽經驗,在拿下1枚個人項目金牌后又帶領團隊以“碾壓”式的優勢取得男子團體金牌,“復刻”了隊伍在索契冬奧會上的成功,也將個人獲得的冬奧會金牌數提升到了4枚。
曾經包攬平昌冬奧會北歐兩項全部金牌的德國隊未能延續“奇跡”,但相較于挪威隊,他們的整體實力更為平均,隊內競爭激烈,除了已榮譽加身依舊保持高競爭力的老將外,處于當打之年或上升期的年輕選手也層出不窮,本屆冬奧會取得1枚個人項目金牌的文岑茨·蓋格爾便是一名仍有上升空間的年輕選手??梢灶A見的是,在短時間內挪威隊與德國隊的地位依舊難以撼動。
相對于延續了隊伍傳統優勢的挪威隊和德國隊,奧地利隊則表現欠佳。奧地利隊曾是北歐兩項各項目金牌的有力競爭者,獲得冬奧會北歐兩項獎牌最多的運動員戈特瓦爾德就來自于奧地利,至退役為止,他在冬奧會上累計獲得3金1銀3銅的紀錄迄今無人打破。但他們在北京冬奧周期卻展現出頹勢,賽前曾被寄予厚望的小將約翰內斯·蘭帕特爾因欠缺經驗未能登上領獎臺,而在男子團體比賽中沒能進入前3名的結果也意味著他們或許不再像過去那樣具備人才儲備上的優勢。
作為過去唯一曾在該項目中獲得金牌的亞洲國家,日本隊本次比賽中最為亮眼的成績莫過于男子團體比賽中的銅牌,這說明他們隊伍的整體實力有所提升。但隊中的“主心骨”渡部曉斗已經5次參加冬奧會,33歲的年齡讓他面臨著退役與否的選擇,此后日本隊能否延續這樣的上升勢頭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此外,作為冬奧會上唯一一個僅設男子項目的大項,北歐兩項未來或許還將在設項上迎來更多變化。目前,北歐兩項世界杯比賽中已經加入了女子項目和混合接力項目,這無疑都提高了女子選手的參與度,或許在未來的冬奧會上,我們將看到女性選手走上賽場,屆時這一項目的格局還將發生更多變化。
中國多管齊下 助力“冷門”項目起步
北京冬奧會跳臺滑雪和北歐兩項的賽場上,也有中國選手的身影。他們的成績盡管距離世界頂尖選手仍有一定差距,但站上賽場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這兩個項目在中國都屬于起步較晚的“冷門”項目。過往中國選手僅有兩次參加冬奧會跳臺滑雪比賽的經驗,國家隊還是在2017年才正式組建。國內普及度不高,參訓人員較少的客觀現實都是項目發展的現實困難,且跳臺滑雪對訓練環境要求較為苛刻,因國內缺乏訓練條件,隊伍曾長期依賴外訓,進展較為緩慢。需要跳臺滑雪成績的北歐兩項更是“從零出發”,在北京冬奧會之前,中國選手從未獲得過該項目冬奧會參賽資格。
在人才選拔上,跨界跨項選材立了大功。為中國隊鎖定北歐兩項參賽席位的趙嘉文在此前僅訓練過越野滑雪。而跳臺滑雪6名中國運動員中,除女子選手董冰具備一定的基礎外,其余選手均由跨界跨項選材而來。這些來自田徑、武術、滑板、跆拳道等項目的年輕選手中有很多人此前從未有過接觸冰雪運動的經歷。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選拔、測試、訓練后,整支隊伍實現了“飛躍式”的進步,從“零基礎”登上了冬奧會的舞臺。
這樣的進步并非僅靠運動員苦練,兩支集訓隊都積極開展外訓,同時聘請境外經驗豐富的教練進行教學。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也為他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基地的風洞實驗室可以模擬訓練環境,讓運動員們不受天氣影響,打磨每一個技術動作細節,極大地提高了訓練效率。
無論是跳臺滑雪還是北歐兩項,由于項目特點,中國選手在身體素質條件上和世界頂尖選手的差距并不算大,他們最為欠缺的是訓練時長和經驗。這兩個項目中大部分外國選手都是從五六歲左右開始訓練,而即使是如今爭金奪銀的頂尖選手,在進入國際賽場后也往往會經歷數年的蟄伏期,積累大量參賽經驗后才能迎來自己的職業高光時刻。如今有了完備的訓練條件和具備潛力的人才,相信中國隊能在未來的“打磨”中走得更遠。(作者:王皙/文 鹿麟/圖)